Archive for the ‘編著書籍’ Category
Posted by chankinman 於 22 九月, 2015

內容簡介
有說香港的公民社會於80年代已具雛型,但自回歸一路走來,從七一遊行、五區公投以至近日的區議會及特首選舉,公眾及各政黨對香港民主發展、選舉制度等均持不同的意見,各人用不同的方法演繹各自的民主理念,文有筆戰口辯,武有擲蕉動粗,明有總辭公投,暗有種票任命。在豬狼亂戰的選舉前夕,香港這一奇特的公民社會在政改陰霾下的發展該何去何從?本書集結了作者對香港近年發生的政治亂象的分析與評論,希望透過近四十篇文章,為讀者提供一個公民社會的視野,以探索公民的參與促進民主和達至善治的道路。
第一章以「公民社會與善治」破題,為本書界定清晰的公民社會視野、何謂善治及政府的社會責任;第二章「民主社會條件」則以西方民主國家、南亞地區及台灣為借鏡,闡述香港的民主化進程;第三章「香港政改困局」分析了自2007年起撕裂泛民的政改方案;第四章「香港政治亂象」嘗試剖析政治任命、一國兩制等香港獨有的政治深層;第五章「青年與公民社會」則分析大學模式與青年社會運動與打造民主的關係;第六章「公民社會視野看中國民主發展」便轉至中國內地,探討公民社會的生存方法。最後,作者在後記收錄對兩位生命中的指路明燈──已故香港民主派元老司徒華及民主化理論大師Juan Linz的致敬文章。此外,書中亦附有公民社會理論的關鍵詞譯,以助入門。
Posted in 編著書籍 | 公民社會視野--從亂象走向善治 已關閉迴響。
Posted by chankinman 於 22 九月, 2015

內容簡介
雨傘運動呈現出不同的抗爭模式,哪一種值得支持?
佔中三子倡議的是傳統的公民抗命:為了公義而作有限度違法、非暴力的行動和語言、被捕不反抗、甚至以自首來表達對法治的尊重。
學生領袖推動的是一種進取型的公民抗命:以高舉雙手表達非暴力原則、主動搭建路障和以身軀圍堵警察、包圍政府設施以癱瘓其運作。
另一批青年則鼓吹武勇抗爭:不惜打破立法會玻璃、與警察發生語言和肢體衝突、以口罩或面具幪面,抗拒法律責任。
不同的抗爭方式背後的理念是什麼?在不同社會脈絡下,哪種抗爭方式會更有效爭取民主?
這本書收集了和平佔中發起人之一,陳健民教授一系列討論公民抗命和真普選的文章。讀者可藉此了解公民抗命的倫理和在香港爭取民主的策略考慮,也能從中讀到一個知識分子如何搜索枯腸為這城尋出路。
Posted in 編著書籍 | 抗命的倫理 已關閉迴響。
Posted by chankinman 於 8 六月, 2010

內容簡介
公民社會是由自主、多元開放的民間組織和網絡所構成的公共領域,人們可透過此領域進行溝通、聯繫與合作去處理公共問題。
2008年,汶川地震後,民間組織與義工大量湧入四川救災,被稱為中國公民社會的元年。事實上,中國政府對公民社會的發展憂心忡忡,既覺得此領域可協助提供公共服務,又擔心它為外國勢力利用,挑戰政府的權威,結果政府為公民社會的成長設置了重重關卡。此書介紹公民社會的理念及對中國發展的適切性、中國民間組織面對的挑戰與對應,並以香港的經驗作為參考,期望中國未來三十年能走向公民社會。
Posted in 編著書籍 | 走向公民社會──中港的經驗與挑戰 已關閉迴響。
Posted by chankinman 於 27 十月, 2008

內容簡介
本書嘗試將社會資本理論引入對我國行業組織的研究。作者通過分析歷史上的廣東會館、商會,以及現時代不同類別,不同層級的廣東行業協會,指出他們不僅孩擔了內部的協調功能,促進了成員的認同和參與,也推動了組織以外的區域社會在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的全面發展。這既印證了社會資本理論的研究視角,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也為現實中如何看待行業協會的角色、更好地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提供了一個有意義的思路。
Posted in 編著書籍 | 行業組織與社會資本-廣東的歷史與現狀(與丘海雄合編) 已關閉迴響。
Posted by chankinman 於 15 十月, 2008

簡介
這是通識叢書的第五本。本書分成「一國」、「兩制」、「磨合」和「展望」四部份。「一國」:介紹國家和主權概念的形成及其鞏固的過程;「兩制」:闡明「一國兩制」的理念,以及這個理念在中港融合 / 中港分歧的情況下,實踐出來的具體面貌;「磨合」:透過生動的例子,例如中港足球賽、廿三條立法等,說明中港兩地政治上的磨合問題;「展望」:作者提出建議,希望中港雙方能建立互信,讓「一國兩制」可以暢順地發展下去。
深入淺出、條理清晰,對學生、老師或其他對這課題有興趣的讀者,這都是一本很好的入門讀物。
作者簡介
陳健民,中大社會學系副教授,幾年前與朱耀明牧師等人創辨民主發展網絡。致力香港民主化及中國公民社會的發展。
徐承恩,醫師一名。生於殖民地,曾經很愛國:三歲時觀球賽,見國家隊敗陣哭鬧了半天。回歸後目睹各種風雨,驚覺Humanity遠比 Nationality重要。因關心時局,便放下聽筒,於中文大學修讀社會學哲學碩士課程。將赴英國雪菲爾大學進修政治學,正煩惱該認同錫菲聯還是錫周三。
網上參考資料:http://www.project-base.net/book/one_country_two_systems/main.html
Posted in 編著書籍 | 一國兩制 (與徐承恩合著) 已關閉迴響。
Posted by chankinman 於 7 五月, 2008

序
編這書時我正忙於籌備中文大學的公民社會研究中心,只能在睡前躲在書房裡看文章,寫引言。但打從蔡子強提出要出版一本整理過去數年香港重大爭論的書起,我一直都懷著期待的心情去閱讀這一系列的文章、弄清楚爭辯的來龍去脈和試圖作出一些判斷。今天我們編寫工作已經完成,我仍是懷著期待的心情看此書面世。我相信這樣的一本書,將有助讀者了解社會問題的不同面向和價值的多元,最終希望提高公共領域思辯的質素和寬容的精神。
本書介紹的九大爭論都源於一些論者對既有常識提出挑戰:本土行動對「發展主義」和「中環價值」的質疑,引發發展與保育的爭論; 陳健民對民主必定靠群眾運動推翻專制的說法提出質疑,引發民運策略的爭論; 曾鈺成質疑民主可以在其他文化生根和帶給人民幸福,引發民主是否舉世可行的爭論; 鄭國漢質疑陳日君以主教身分推動民主是否恰當,引發宗教干政的爭論; 雷鼎鳴質疑香港是否走向貧富懸殊,引發M型社會的爭論; 許寶強質疑保護主義令韓農貧窮的說法,引發對自由貿易的爭論; 中大學生報對性禁忌的挑戰,引發應否挑戰道德底線的爭論; 孔誥烽對背靠祖國的質疑,引發香港定位的爭論; 健吾對家長們責怪阿嬌不以為然,為豔照門爭論掀起序幕。當然,提問者並非就站在真理的一面,但他們敢於挑戰既定的信念,令公衆有機會對一些重大議題進行反思,深化我們對自身和社會的理解。
感謝明報論壇版為香港提供一個討論社會議題的公共領域,並授權此書採用稿件。可惜本書未能收錄雷鼎鳴在兩個爭論中的文章,美中不足,僅向讀者致歉。蔡子強常說香港有太多爭拗太少思辯,希望本書能為糾定這種風氣盡點綿力。
Posted in 編著書籍 | 眾聲喧嘩(與伍瑞瑜合編) 已關閉迴響。
Posted by chankinman 於 7 五月, 2008

序
我寫政治評論尤如寫學術論文,喜歡讀的,讚有理論有數據,但也有像馬嶽般對我說: 又長又悶,看不完一半。
我在中大教學,曾被選為最佳講師,因授課深入淺出、談笑風生,怎樣看亦不似寫出這樣的文章風格。我想,大抵是因為民主這課題勾起太多民族的滄桑事,動起筆來,就有點兒道貌岸然了。
相反,蔡子強長得有點鍾馗的味道,以為他會以筆代劍,斬妖除魔,他卻經常不慍不火,在報章寫小故事來講大道理。過去四年,我們在民主的路上相遇,發覺大家在性格上雖然不同,但政治判斷卻經常一致,自然而生合作出版之念。
此書收錄了我一些有關全球民主化浪潮、民主化條件、民主化與香港管治困境、民主化與中港博弈和香港民主化策略的文章,都是希望超越時事評論而對民主一些基本問題進行思考,對通識教育的師生和關注民主化的讀者特別適用。蔡子强則選了十七個他寫有關民主的小故事,由莊子、蘇格拉底談到邱吉爾駡民主,穿插在我冗長的論述當中,相信不單能解閱讀的疲累,更能啓迪人心。如果有讀者只為了看這些故事而購買本書,亦不足為怪。
能在香港這種閱讀氛圍中出版此書,可見上書局的朋友們不是別具慧眼便是有在市場壯烈犧性的氣派,怎不欽佩? 也多謝明報伍瑞瑜先生多年來的催促和鼓勵,給我在思潮版發表長文的空間。最後要感謝金耀基、劉兆佳和Juan Linz 等教授,是他們引領我接觸政治社會學和以知識貢獻社會的道路。
Posted in 編著書籍 | 民主的小故事與大道理(與蔡子強合著) 已關閉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