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對不少人來說就是『職訓場』,要『多快好省』為工商業提供人力資源……其實問題不在於(學制)三或四年,更重要是躲在三年學制背後那種急功近利的心態。」
「我很想多了解社會,我亦想思考人的心理問題,但我擔心讀這方面的學科,畢業後找不到工作!」
「我在中學時讀商科讀得不錯,父母老師說我不要浪費自己的好成績,升大學一定要讀商科。但我的興趣不在這方面,卻又沒法說服他們……」
這是最近我在系裏面試預科生時經常聽到的說話。因此,當我告訴他們在美國讀大學本科是沒有醫學和法律念的,像耶魯、哈佛等常春藤大學,就連商科亦沒有,他們都嚇了一跳。「那他們讀甚麼?」學生不禁問起來。
畢業後才修讀專科
看一看哈佛大學的本科學位課程,除了文、理、工、社科外,還有十個跨學科的本科學位課程︰化學與生物、環境科學與公共政策、風俗與神話、歷史與文學、人類進化生物學、神經生物學、宗教研究、社會研究、婦女與性別和特殊學科。這些精英學生讀不讀醫學、法律和商科?他們當然讀,只是留待畢業後再進修時讀。
美國高等教育相信,本科階段應培養學生扎實的基礎知識,在研究院或專業學院階段再求專精或學習一些應用性學科。特別是一些精英大學,本科階段更注重博雅教育 (Liberal Art Education),致力培養學生的批判思考、人文素養和跨科際視野。他們相信只有根基穩固寬闊,才能建萬丈高樓。
大學被看成職訓場
這種視野當然不為香港主管教育的官員和大多學生家長所接受。大學對不少人來說就是「職訓場」,要「多快好省」為工商業提供人力資源。因此,當年堅持四年制和提倡通識教育的中文大學和樹仁學院就難免受到打壓。其實問題不在於三或四年,更重要是躲在三年學制背後那種急功近利的心態。
學制在2012年會變,我希望會帶來新的氣象。但今天的老師家長們仍然被這一刻的制度所綁,跳不出既定思維。成續最好的學生都被師長半勸半迫選讀商科或其他熱門專科,完全乏略了個人的興趣。
最近我便和一位從內地來念商科的大二學生討論他轉系的問題。他說他對宏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很感興趣,希望所學的知識能經世致用,為國家的現代化作出貢獻。但父母覺得他既然來到香港,當然要念金融財務等學科,結果與他的期望差距甚大,怎樣亦讀不出勁來。讀了一年,他提出轉系的念頭,遭到父母反對。現在讀完第二年,覺得自己在課堂如同行屍走肉,轉系的想法,比前更強烈……
望學制專業通識平衡
大學幾年,是人生黃金歲月。它可以讓學生探索社會、宇宙、人生,亦可以掌握如批判思考、數據整合和有效溝通等歷久不衰的能力。人生在世,除了工作以外,我們亦是家庭成員、國家公民、大自然的一分子……美好的生活往往亦建立在真善美的追求,所以教育不應該只集中在職業訓練一點上,而忘記了人類其他角色與活動亦需要通過教育薰陶。
讀者不要誤會我反商科、反專業訓練。我經常勸學生畢業後要選擇一個專業作為落腳點,貢獻社會。我期望的是大學的學制能真正做到專業與通識教育的平衡,而對於一些精英學生,我更期望他們參考美國高等教育的理念,先在本科接受博雅教育,畢業後再到研究院或專業學院進修另一學位。
我亦期待父母師生們能寬容一點,畢竟,在大學沒有公開試壓力的情況下,學生如失去學習興趣亦不會讀出甚麼好成績來。不如給年輕人多一點選科的空間,讓他們開拓自己的人生道路吧!
星島日報‧2008年6月5日